找到相关内容367篇,用时3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教纲要 二

    不可思议功德。往生日课。一念懈怠。宝池莲萎。亿百万遍。功德减损。一念精进。宝池莲开。亿百万遍。功德成就。(以上良忍上人之释也) 此宗以华严事事无碍法门解释念佛者。融通事法界之他。即一切人之念佛。为自身之念佛。而助己成就往生之事业。故云他力往生。盖此之他力。非弥陀本愿之他力。自身以外一切人之他力也。是故释曰生佛宛然。如如融通。是他力往生之行也。本宗得之如来。良忍上人感得之十一尊来迎图像者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680098.html
  • 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

    。幽溪深极之论,恐人视为太易。然不善会之,亦能生退转。”③钟惺指出云栖袾宏念佛而往生净土的思想,似有太过易简之嫌,使人视之太易而生退转之心;而幽溪大师(即无尽传灯)的净土生无生论,则又有太难之过,...,其中至少有5 人为居士身份①。而修净土法门者则更为数众多。  就其净土修行方式而言,晚明居士不仅注重持念佛的净土修持,组成放生会、念佛堂或念佛社、莲社等松散组织,而且藉其博杂的佛学素养展开对净土...

    陈永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382053.html
  • 终南山古建筑群

    康 州智异山花开谷双奚谷寺开法,受到兴德大王、愍哀大王的 隆遇。  日本佛教的各宗都与中国佛教有着渊源关系,其中的净土宗创始人源空法然在创宗时曾提 出了“偏依善导大师”的口号,重视念佛,依靠弥陀...弘扬《华严经》义。至相寺实际上是华严宗的发 祥地。后人只是因为法顺寂后葬于樊川北之少陵原华严寺才此为祖庭,这其实是欠确切的 。真正的祖庭应当是至相寺。  净业寺,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内柳林坪(昔清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50583487.html
  • 水陆法会小考

    供后,为六道众生亡灵劝修念佛三昧,一心佛名号,祈愿往生净土。念佛有持、观象、观想、实相四种,所劝者为实相念佛,亦即念佛。这一内容在以前的水陆仪文中没有,是信奉净土宗的株宏所作的归结。再往下,是...秉法宣文梁朝佑公律师  中兴水陆斋法唐朝法海英公禅师  总持感验楼至宋朝佛印禅师  详定旧仪申明斋法长卢赜公禅师  修崇斋法绘象制赞太师苏文忠公  祖述旧仪制文行世东川节推杨公  以上十位圣贤,除佛印外,...

    牧由谛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3584366.html
  •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

    ”因此,它虽与净土宗所提倡的“念佛”并不相同,但慧远仍被后世净土宗尊奉为初祖而顶礼膜拜。   慧远在宣扬大乘般若学的同时,还虚心好学,广泛研习其他佛典,“每逢西域一宾,辄恳恻咨访”。当时,他从...阿弥陀佛”名号,以期“往生”西方“净土”(极乐世界),故净土宗,又莲宗。由于其修行方法简便易行,所以中唐以后,曾广泛流行。9世纪间,传入日本,日僧法然依善导《观无量寿经疏》确立净土教义,遂开日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2.html
  •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

    风气。唐代善导大师(人称光明和尚),承昙鸾的念佛,续道綽凡圣同往的净土思想,极力强调佛陀绝对救度的本愿力,是末法众生最相应的法门,奠定了净土宗教义独立系统的基础。又由于《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...皆为隋代所刻。正壁右上方有“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像一铺”铭记,故大业洞,深1.8米,宽2.15米,高2.5米   编号 第三窟   别名 南洞 刻经洞   时代 北齐   位置 ...

    赵立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440092982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四)

    哲理上悟得实相的三昧;二是观想念佛,即观想佛的美妙形相和所居佛国的种种成就,为形像性的三昧;三是观像念佛,在具体的佛像前念佛,工夫纯熟後,即进入观想念佛;四是持念佛,或叫念佛,即念佛的名号。慧远所...以及识。   ⑩十二触:又十二入,即六根与色处、声处、香处、味处、触处、法处六境;或说,六根与四大、虚空、识,为十二触。   ⑾十八意行:不知指什么,按「六种、十二触、十八意行、四善处,之为人」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5.html